|
日前,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出炉。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得满分到底值不值?舆论褒贬不一。时评作者舒圣祥撰文认为,“不说人话等于高分,这篇满分作文是个坏榜样”。 舒圣祥的评论也许尖锐了些,但如果要我说的话,这么一篇“掉书袋”的晦涩难懂的作文,给个及格分数足矣。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这些语句来自于《生活在树上》的首段。咋样?你没读懂吧?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要我说,是老到和晦涩有余,深刻与稳当不足。 据报道,第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后面的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评分悬殊,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办法的事儿。但评卷标准载明:“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高考好作文的标准。这么一篇“掉书袋”的晦涩难懂的作文真的符合高考好作文的标准吗?第一位老师大概没有读得太懂,后面的两位老师和阅卷组长是否就真的读懂了呢?在阅读此文的时候,“专业人士”是否查阅过相关资料? 《生活在树上》用了一大堆诸如“嚆矢”“振翮”“祓魅”“赋魅”“婞直”等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令很多非“专业人士”读不明白。有一位长期关注教育的所谓专家认为这种生僻晦涩便是个性,读不明白是因为没有读过几本历史书,批评容不下晦涩作文的网民们是叶公好龙。 老实说,我这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几十年、一生与文字打交道的老头子,看了半天,也不大读得下去、也不大读得明白——“大约的确”是历史书读得太少的缘故,但与叶公好龙不沾边儿! 我以为,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表意是清楚明白的,有力动人的,语言应该是美的,而最美的语言应该是平实的,让人一目了然的。弄些生僻词语、整些欧化句式、不加解说地“引经据典”,卖弄并不成熟的文笔这就是专家笔下所谓的“个性”么? 这篇让人读不下去、读不明白的满分作文,使我想起了念初中时老师讲的一则笑话:话说著名数学家何鲁年少时博览群书,学业优秀而且顽皮。一次,作文卷发下来后,他见同桌的作文比自己少写几百字,居然也同自己的作文一样都是优等,很不服气。待到下次作文课,何鲁耍了个心眼儿。作文卷发下来后,何鲁见同桌的作文也是优等,他站起来对先生说:“我的作文写得很短,某某的作文写得很长,同样得优等,这是为什么呢?请先生念念我的作文吧!”弄得先生不胜尴尬。 原来,何鲁这篇作文只写了几行字,而且故意将每个字不是多写一划,就是少写一划,先生评阅时一个字都不认识,又心想,何鲁平素书读得多,或为佳作,于是在每句话下面都画上红圈,褒为佳句。 何鲁究竟有无这个“经历”,无稽可查,权当传闻。我想,一篇晦涩难懂的、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读得明白的《生活在树上》都能得满分,倘若,明年哪位考生别出心裁,像何鲁当年那样,写一篇让阅卷组长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个性作文”,拿满分岂不是稳操胜券? 本站编辑:徐强 转载需注明来源:市监观察(www.scscjg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