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读了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便晓得生性顽劣的孙悟空很厉害,倘若不是他脑壳上戴着那个金灿灿的圈圈儿,他师傅唐僧根本拿他没办法。幸好,观音菩萨教会了唐僧念“紧箍咒”。 从此,“紧箍咒”被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政府制定法规,整饬市场,规范行为,强化制约,每每就被人称之为给某某戴上“紧箍咒”。比如《新商标法给“驰名商标”戴上紧箍咒》《给权力戴上紧箍咒》《给安全生产戴上紧箍咒》《给边清边欠戴上紧箍咒》《给“裸官” 戴上紧箍咒》……几年前的这些新闻标题,至今网上还能搜索到。 这两天,有关戴“紧箍咒”的新闻又多了起来。比如《10月1日起,大数据杀熟将戴上“紧箍咒”》《文旅部发布新规给大数据杀熟戴上“紧箍咒”,大数据真的“见熟就杀”吗?》《无锡利用物联网给危化品企业戴上“紧箍咒”,1574个传感器24小时“吹哨”》,等等。 然而,从汉语言语法要求来讲,紧箍能戴,紧箍咒怎么戴呢? 紧箍咒是唐僧用来制伏孙悟空的咒语,能使悟空头上套的金箍缩紧,使他头疼,因此叫“紧箍咒”。 悟空头上那个金灿灿的圈圈儿叫“金箍”或曰“紧箍”。“紧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咒语怎么戴?戴上紧箍咒,纯属搭配不当。 明明是脱贫奔小康,偏要写成脱贫奔康; 明明是戴上“紧箍”,偏要写成戴上“紧箍咒”。时下,一些报道,一些文章,多写一个字也觉得是个负担,应减省的不减省,不应减省的偏要减省,弄得词不达意、文理不通。久而久之,习非成是,让祖国纯粹的汉语言蒙羞。 本站编辑:徐强 转载需注明来源:市监观察(www.scscjg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