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批星巴克在华暴利引争议:肉夹馍德国卖40元时间:2013-10-22 央视批星巴克在华暴利引发争议,其实——洋品牌就是别人的“土特产”
洋品牌就是别人的“土特产” 近日,央视调查发现,一杯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卖27元人民币,远高于其他国家;业内人士则揭秘说,每杯星巴克拿铁物料成本不足5元。 一场由咖啡引发的讨论战就此引发,有人感到不平,也有人指出,“怎么不先算算房租呢?” 其实,这些洋品牌,说白了也就是人家的“土特产”,有些卖得贵也能理解,当然也有些洋品牌到了中国确实是在牟取暴利。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自己都得保持平常心,理性消费。 一场争论
央视:星巴克歧视中国消费者
“同一款咖啡,北京卖27元,芝加哥卖19.98元人民币” 央视报道称,对比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一款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6元,在伦敦和芝加哥的售价分别合人民币24.25元和19.98元。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一杯中杯拿铁咖啡的物料成本还不到5元钱。 央视报道引述专家的观点称,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已违背了WTO公平贸易原则,对中国消费者构成了歧视。 对央视提出的质疑,星巴克给出了书面声明,称定价是基于原料设备、员工福利等多重因素考虑,造成了星巴克在全球门店的价格差异大。据央视 网友:难道国内服务比国外好吗? ●各种进口贵车贵表贵包包,甚至还有咖啡,把中国土豪当傻子,让你认为这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从而乖乖掏钱。 ●既然跟国外比售价,就连功能也一起比。国外的星巴克功能和国内也没有什么区别吧,大家都可以休息可以上网,而国外的人工成本更高。为什么国内价格要更高?难道国内得到了比国外更好的服务吗? 综合
专家:批评者不懂市场知识 “零售店面还要承担房租、人力等成本” 央视的报道遭到不少专家吐槽,称批评者不懂市场知识。西安交大营销学教授郝渊晓: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没有谁能左右它。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产品的隐形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包括购买过程中所体验的消费环境以及享受到的品牌价值。产品的增值服务往往被消费者视为文化体验,从价值上来说,甚至高于产品本身。陕西兰德趋势市场调研公司分析师杨波:消费者很容易算出咖啡的成本,但对于行业中定价较高的品牌企业来说,零售店面除了承担房租、人力、原材料成本外,整个品牌研发、营销团队及管理层的费用等,都需要分摊在这些店面上。 著名评论人士刘远举:物以稀为贵。只要一个行业是开放的,没有政府权力来设置一些准入门槛,那么,基本上可以说这个行业的价格是正常的。虽然有时候难免有一些自然性的垄断出现,并造成一些暂时性的垄断价格,但从长期而言,没有人能一直站在垄断的巅峰。微软[微博]在十年前如日中天,可如今却受到了谷歌[微博]、苹果公司的强力挑战,就是一例。 本报记者侯婷婷 网友:嫌贵可以选择不去 ●我们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所以价格高点低点问题不大。 ●有没有必要这样黑外来奢侈品啊,好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可是看不到自己的品牌问题更多,为啥不能一视同仁呢? 马上就访
蔻驰同款包
“国内几个月工资买一个 加拿大一个月工资买几个” 同品牌同款产品,国内比国外贵很多,只是个别情况吗?贾先生已在加拿大生活了7年。“我感受到,同款产品,国内比国外贵得夸张。”他说,以星巴克为例,一个最大杯的咖啡,算上税大概是14元人民币,比国内要便宜许多。他说自己今年年初回国探亲时,花100多元买了一桶哈根达斯,而在加拿大,最贵8加元(折合人民币约47元钱)。 网友“棉花”生活在加拿大多伦多,她说,国人追求的奢侈品牌,在国外是要便宜很多。“就以COACH(蔻驰)来说,在北美地区如同‘大白菜’,实在不算什么高端货。”“国内挣几个月工资,买一个包,在这挣一个月工资,可以买好几个包。”她说,加拿大普通的打工者,每月税后平均收入2000~3000加元。 陕西肉夹馍
在德国慕尼黑卖40元人民币
在澳大利亚卖29元人民币 kevin生活在加拿大。他说,虽然国内品牌产品在国外见到机会不多,但仅以吃的东西来说,一般也都比国内贵许多,“过桥米线国人常吃,价格最多就20多元,在加拿大,一份大概要60多元。” 昨日,记者联系了欧洲的朋友,据他们介绍,在慕尼黑有不少中餐馆,出售陕西小吃肉夹馍,一个售价折合人民币约40元,在澳大利亚售价折合人民币29元,墨尔本的牛肉面售价折合人民币约60元。而在新加坡,一份陕西凉皮最贵售价3.5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17元多,一碗臊子面折合人民币34元。 kevin说,“同样的小吃,在国外要贵好几倍,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吃饭按比例交税,人工成本比较高,这些都要核算到产品中,这样算下来,价格一下子上去了。” 有西安市民说:
价格差异没有可比性 同种产品不同价的情况,读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读者认为,这些国外品牌产品,为了企业的高利润,而“歧视”中国市场。也有市民持不同看法。 西安市民周女士认为,价格差异没有可比性。国人所谓的奢侈品,在欧美国家很平常,销售的量也比较大,价格自然就便宜了。但这些产品到了国内,就衍生出许多附加值,比如身份的象征,资产的体现等。作为商家来讲的话,当然认为价格要对得起产品社会定位。国人就是喜欢洋品牌,价格越高,越觉得品质好,其实国内有许多自主品牌,真的不比国外的差,还是个消费习惯问题。 做外贸生意的王先生认为,国外品牌国内贵,也要怨追逐这些商品的国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人口袋里有钱了,经常去国外扫货,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是中国都是有钱人,企业肯定会抬高产品价格。加之一些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只要是国外的产品,就疯狂追求,商家自然就更会提价了,国人不顾价格继续扫货,一路就把价格抬上去了。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杜俊岭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