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仁堂药品汞超标5倍遭强制回收 半年3陷质量门时间:2013-05-13 同仁堂国药上市遭负面新闻 重资本轻业务引质疑 大喜的日子竟然遭遇“砸场子” 晚报记者 程绩 报道 制图 任萍 5月7日,同仁堂国药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14.8%,没想到的是,大喜的日子竟然遭遇“砸场子”,同一天,香港卫生署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水银(汞)含量超出上限标准约5倍,已责令产品经销商进行回收。 目前,同仁堂依然在对事件进行调查,初步判断所查药品不是来自同仁堂科技公司,因为同仁堂科技公司没有生产过批次编号1033946的健体五补丸药品。 被查药品遭强制回收 香港卫生署表示,被要求回收的中成药,是持牌中成药批发商北京同仁堂香港药业管理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同仁堂健体五补丸”,注册编号为HKP-08760,因为该批次的水银含量被发现超出上限标准,其样本在政府化验所验出水银超标5倍。根据初步调查,上述有关中成药在内地制造,经同仁堂进口至香港销售。该中成药用于成人调理身体,但其成分不应含有水银。 据了解,急性水银中毒可引致口部发炎,长期摄入水银,更会引致神经系统和肾脏受损。香港卫生署表示,至今还没有接到有人服用该中成药后感到不适的报告,但调查仍在进行中,并呼吁市民立即停用上述中成药。 而去年底,国家药典委员会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发布了有关中药重金属、农残、黄曲霉毒素等物质的限量标准草案,公示截止日期为今年4月24日。 根据该草案和《中国药典》附录中规定,“除矿物、动物、海洋类以外的中药材中,汞不得过1mg/kg。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由同仁堂科技分拆的同仁堂国药(08138.HK)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14.8%,创下“开门红”,以6.53港元报收。其主营所包括同仁堂“王药”的安宫牛黄等产品,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 5月8日,A股市场上,同仁堂国药并未受到负面因素影响,继续续维持强势。 同仁堂称未生产该品 据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后,同仁堂高管已赶赴香港,配合展开调查。 7日下午,针对此事的最新进展,同仁堂股份董秘贾泽涛对媒体记者做出回应,“香港卫生署公布的这个批号确定不是同仁堂科技生产的,有没有假药的可能现在还不好定论。 ”但她也承认,同仁堂确实曾经生产过“健体五补丸”这一品种。公司的主动撇清让这一同仁堂药品超标事件蒙上 “乌龙”的色彩。 事实上,这并不是同仁堂第一次身陷“质量门”。今年初,该公司连续被踢爆两起质量问题。就在上个月,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下半年基本药物品种药品抽检结果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的地黄被检出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项目不合格。而今年1月,北京同仁堂总统牌破壁蜂花粉片,已经被爆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甘露醇,以使食品达到药品的功效,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这并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对于同仁堂的屡屡中招,除企业自身监管问题外,中医专家表示,目前由于中国一些中药材产地受环境污染影响,例如受水银等重金属污染,也可能使药材药性发生变化。因此,专家建议中药应先做毒理分析,但目前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对此还没有详细的规划。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香港和内地的中成药监测标准存在差异。据了解,内地的中成药重金属监测标准主要参照《中国药典》,而香港的重金属监测标准则以香港现行的《中医药条例》为主,相对来说,后者标准更加严格。 “绝非自产”从何而来 令人疑惑的是,根据香港卫生署网站公布的涉汞产品图片,健体五补丸标注的制造商是同仁堂科技,总经销商系北京同仁堂香港药业管理有限公司。而据媒体报道,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中心并未查询到 “健体五补丸”相关结果,这与香港卫生署公开信息,“初步调查发现,有关中成药于内地制造,经同仁堂进口香港以作销售”并不吻合。 更值得玩味的是同仁堂科技方面的回应,据称,该批次产品并非由其实际生产,对于具体生产方正在内部调查,尚无定论。然而,同仁堂科技方面又坚称健体五补丸长期由其生产,该回收批次却恰巧不是由其生产,因此,实际生产方如今仍是个谜。 此外,同仁堂国药与同仁堂香港药业的海外代理权的变动也值得关注。健体五补丸并未在中国内地注册备案,而是在中国香港地区注册。作为高端保健品,其主要成分为黄芪、冬虫草、鹿茸、银耳和人参五味药材。 “冬虫夏草这味名贵药材掺假的可能颇大,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给药材增重就会刻意往其中参杂水银。一些投资者将此次原料管控的纰漏推至全公司层面,或许背后有着做空集团的身影。 ”分析人士指出。 本身隶属于国药集团旗下的同仁堂集团与同仁堂二级集团的层层业务分配、国内外市场销售代理体系的变更都让追查这一批次问题产品的行动牵出多个方向的线头。 同仁堂剥离出来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后者就在近日刚刚再度将其旗下的同仁堂国药进行剥离,同仁堂本体及其“子公司”、“孙公司”同时在两地资本市场上募资。同仁堂科技及同仁堂国药同在庞大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而今次出事的同仁堂香港药业则系同仁堂集团持股25%,合作方香港药业持股75%。 在中国内地以外的海外市场(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销售,同仁堂香港药业与同仁堂国药二者的实际控制情况不甚明晰。国药控股(01099.HK)上市后,公司计划将海外销售的药品收回代理及销售权,由其统一掌控,诸如旗下同仁堂参股的同仁堂香港药业的代理本应在其合同到期后进行中止合作。 然而根据此前国药控股公布的消息显示,同仁堂已与香港药业续签了合约,为期十年。同仁堂证券事务部对外表示,目前很多事情还不清楚。 侧重资本运作被质疑 与此同时,作为同仁堂科技的优质资产,同仁堂国药此次分拆,却以每股3.04港元“保守”招股,引发资本追捧。 “这样可能导致同仁堂更侧重资本运作,而忽略企业业务层面管理。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记者表示。 同仁堂国药从同仁堂科技分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已是“同仁堂系”第三家上市公司。此前,“同仁堂系”已经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 开盘首日,同仁堂国药股价高触7.19港元,收盘6.53港元,较发行价3.04港元足足翻了一倍有余。实际上,同仁堂国药此次低廉的发行价也被业内质疑涉嫌集团内部利益输送。 同仁堂国药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共发售新股2亿股,其中1亿股供持有同仁堂科技的符合资格股东优先认购,每股发行价3.04港元,发售完成后,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在同仁堂国药中所持股权将分别为35.18%及39.82%。 对于同仁堂每股3.04港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同仁堂国药的价值很可能被低估。 一位医药行业某资深人士对记者直言,从同仁堂国药在2012年10月终止国内销售的情况看,扣除业务调整因素后按持续经营业务估算,3.04港元的招股价,对应2012年业绩,只相当于18-21倍的PE,其实,按2013年5月7日同仁堂科技25.5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母公司同仁堂科技对应的PE约为36倍。 “很明显同仁堂国药的发行价被低估过低,对于优先参与配股的股东不免有利益输送之嫌。 ” 随后,同仁堂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持有同仁堂科技股份的同仁堂股份、同仁堂集团及同仁堂科技的高管全部在此次优先发售中放弃认购,而上述这些预留股份将重新分配给其他符合资格股东。 5月10日,记者在同仁堂外宣负责人处证实了该消息。 “同仁堂放出消息的用意是为了平息舆论。”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界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同仁堂让高管“被放弃”做法真是“一箭双雕”,即撇清了同仁堂国药的利益输送,又给二级市场较低廉的股价,或许是同仁堂国药上市前为博得投资者青睐的资本运作手段。 众所周知,同仁堂A已多次被拆分,不免被投资者指责其存在圈钱的嫌疑。 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从同仁堂A剥离,同仁堂科技依靠同仁堂老字号招牌,颇受投资者关注,当年业绩暴增。 从首次两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了解到,当年,同仁堂A实现盈利2亿多元。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分拆上市一直是尝到甜头的同仁堂惯用的策略,同仁堂更专注于资本层面的运作而忽略业务层面的管理,如果业务层面不能为同仁堂提供更多的支撑,这种分拆上市的确有圈钱的嫌疑。 同仁堂科技是同仁堂A公司海外发展的主要渠道,而被拆分的同仁堂国药是其中的优质资产之一。对此,有业内人士预言,海外业务是同仁堂科技增长的重要引擎,若分拆成功,同仁堂科技或将失去很大一块有较好业绩的业务板块,其预期值也将受到影响。5月7日,受同仁堂国药上市影响,同仁堂科技下跌1.55%至25.45港元。 |